本次竞赛活动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初赛——秀技能水平,展师者风采
初赛由各教研组组织实施。各教研组制定本组《“岗位练兵大比武”初赛活动方案》,组织安排学科组教师进行初赛选拔,按学校要求推选出参加决赛的教师。
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精美课件,使用希沃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紧跟新课改步伐,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容量安排适中,教材处理科学,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把各自的教学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同学科组老师全员听课,全程参与,全面评价,收获颇丰。
2.专题培训持续跟进,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初赛结束以后,2021年12月13日,学校召集所有评委召开了“岗位练兵大比武”评委专题培训会,对决赛事宜作了进一步安排和要求。陈治国副校长再三叮嘱评委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严格守时,全程参与;熟悉标准,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统分准确,注重过程。
3.决赛——同台竞赛比技艺,赛场争先出佳绩
决赛活动由学校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教研室负责抽调评委、安排具体授课时间等相关事宜,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张小玉老师讲授的是《原电池》。她首先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电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所给仪器和药品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原电池,并预测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学生设计的单液原电池为依托,进行小组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找出单液原电池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单液原电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然后教师用实验视频和动图生动形象地展示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突破重、难点。最后总结原电池的用途,课堂检测、目标评价诊断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程度。整堂课教学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严密性。
李玉伟老师以《赏景达义,思向往之——关注<赤壁赋>与<登泰山记>的情语》为题,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大语文观,拿经典名篇进行联篇教学,创设研读情境,构建学习任务群,努力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整堂课以红笺理情、绿笺明思、蓝笺画像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品读语言,体会苏轼“乐、悲、喜”的情绪变化及原因,探究文人寄情山水,“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文化源头;结合姚鼐生平经历及思想,品读语言,体会姚鼐“淡、定、坚”的气场与“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人兴致和雅趣,以及桐城派雅正的思想追求。课堂回归听说读写,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摸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有效路径。
朵艳老师讲授的是必修一《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一课。她先以“荧火虫发光”引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后出示科学家探究萤火虫发光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实验,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得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结论,从而引出新课。学习ATP的结构时,让学生建构模型,从而更易理解ATP的组成特点,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活跃。通过运用比喻,将ATP这个能量“通货”与货币相比,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标题的含义,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最后展示科学前沿,让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思维。本节课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分析、资料分析、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问题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
魏薇老师讲授的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该课将历史与语文学科做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以文学作品折射时代社会之变,整合《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文本,解读信息,引出历史相关话题,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本课采用核心问题+问题群的形式展开教学设计,深挖核心问题,助推整合教学。以核心问题“变”统领全课,分解为三个有内在层次的问题群。在此问题链下,分明暗两条线。明线紧密围绕《白蛇传》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展开,暗线将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的变与不变一一呈现,破解明清的发展与迟滞。当然,以小说证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史料做取舍和求证,后续还需要考虑和研究。
张斌老师的授课题目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张老师以“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能坚定航行、破浪前行”为总议题,试图以探索议题式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整节课能够依据教学预案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政治站位高;能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异常信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很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较好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
邱进军老师讲授的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他从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入手,引入抛物线的定义,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了抛物线的轨迹形成过程,再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进而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标准方程的求解过程。整堂课教学环环紧扣,丝丝相连,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严密性。邱老师教态大方得体,思维严谨缜密,表达清晰流畅,语言清切自然。内容上注重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培养,更注重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形式上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整堂课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度高,较高标准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薛东梅老师讲授的是《诱导公式(二)》,诱导公式表示的是三角函数的性质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薛老师首先提出“关于直线y=x对称后,角之间、点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然后紧扣三角函数的定义,引领学生逐层深入探究,得出诱导公式,从而提升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然后即学即用,引导学生推导诱导公式,让学生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学生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总结诱导公式的记忆方法和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张秀林老师授课的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在热身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游戏发展了学生的灵敏性,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和奔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利用图片展示和耐心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对该技术动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纠正动作,时刻关注着每位学生,为巩固练习效果,多次采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训练,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完成了教学目标。
王萍老师讲授的是高中英语人教版新课标选修六第二单元Poems。王萍老师在备课之初就践行新课程大单元整体设计理念,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提炼主题意义,挖掘育人价值,精准地设定了单元核心目标。课堂伊始,王萍老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创设情境。学生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童年,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诗歌的音乐性及“诗”与“歌”的关系。接着,她通过标题预测问题,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巧妙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全文,获取文章脉络和篇章结构,讨论并比较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中外诗歌固然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诗歌鉴赏若脱离了对思想和感情的挖掘,必然显得索然无味。整堂课王老师以诗歌鉴赏为核心,以探索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为线索,以尝试诗歌创作为教学输出,既是对语言知识、学习能力的深化,也是对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加强,对探索“三新”背景下适合我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有效推动了核心素养落地。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学习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白武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以实验展示失重现象,设计多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讲授重力的测量时,让学生回答,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下面研究超重和失重打下基础。讲授超重和失重时,让学生分析人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加速、减速两个阶段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的受力情况。并掌握加速度向下的失重现象和加速度向上超重现象。
崔琴老师讲授的《Global warming》。围绕“全球变暖”和“节约能源”话题,主要讲述了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和原因。崔老师以有关全球变暖的视频创设情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现象--阐述各方面的不同观点--以疑问句作为总结引发学生深思,自行做出判断。让学生在细读文章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形式谈自己对全球变暖影响的看法,对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崔老师的课堂师生互动高效,设计思路流畅,体现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张高亮老师带领学生领略了中国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聆听为主,试听结合,演唱感受,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音乐活动形式力求生动活泼,新颖多变。注重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音乐审美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并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过程中,在总结影视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分析音乐情绪情感方面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虽然有了提高,但还需要开阔思路,充分拓展,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教材的把握和剖析应该再清晰和深入一些,比如音乐要素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
王兴龙老师教学的课题为“宦海沉浮,乱世抉择——《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篇赏读”。王老师的课从两方面切入,一是通过诵读涵吟,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二是从“兴、观、群、怨”角度入手,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吟诵中感受诗歌独特的文辞之美;兴——明确手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搭建支架,理解情志;观——细读诗文,寻找情感落脚点,归纳总结“志士”与“隐士”的诗人形象;群——群体表达,在合作交流中理解诗人传递的情感;怨——从感受出发,进行简短的评述。以单元大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新颖,环节齐全,效果较好。
在讲述《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这节内容时,赖娟老师围绕生活主题,创设鲜活、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分享,使教学、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整个教学过程活泼、生动、有趣,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整堂课教师情感真切,学生真情释放,赖娟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广大师生以及校内的资源优势,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2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