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指导纲要 > 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09日 10:54:40 来源:永登五中 访问量:810
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我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并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评价,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观点的教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实践性和开放性。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评价必须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强调全面评价和评价的多样化。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要对知识技能做出评价,还要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等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程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内容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一)要准确理解总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总目标与分类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总目标统领分类目标,分类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

(二)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程分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要明确三维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

同时,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而它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三)准确理解课程目标的特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上,也反映在思想政治学科新老课程的纵向比较上。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三、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

必修1:经济生活

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必修2:政治生活

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必修3:文化生活

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产生、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

必修4:生活与哲学

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现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选修2:经济学常识

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相对于哲学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有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课学生选修。

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前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四、课程实施

(一)执行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1)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可以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四个模块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2)对于必修模块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进行重修。

3)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和修习顺序安排如下:

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第二学期:必修2—政治生活

高二第一学期:必修3—文化生活;  高二第二学期:必修4—生活与哲学

4)各地各校亦可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文科倾向的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修完必修34,每周4课时,高二第二学期和高三第一学期开设选修课程。

2.选修模块的开设及学分安排

按照新课程实验分类指导、积极参与、稳步推进的原则,考虑到我省现有思想政治课师资状况、教学实际等因素,对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的开设提出以下建议及要求:

1)全省各地普通高中每所学校至少要开设一个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

2)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及中心城市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至少要开设两个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

3)文史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习1个以上选修模块,获得2个以上思想政治课选修学分。

4)选修课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重修,亦可改修其他模块。

5)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3.新课程各模块教学安排与学分要求列表:

 

课程类型

对象

开设时间

教 学 内 容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必修

所有学生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1-经济生活

2

36

2

第二学期

必修2-政治生活

2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必修3-文化生活

2

36

2

第二学期

必修4-生活与哲学

2

36

2

选修Ⅰ

文科倾向

高三第一学期  

至少修习一个选修模块

2

36

2

理科倾向

高三第一学期  

学校自主确定选修模块开设

0-2

0-36

0-2

 

(二)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全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及甘肃省教育厅发布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及质量观。

2.加强对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研修和培训,不断提高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能力。相对于原来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和知识都是教师过去所不太熟悉的,因此需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加强学习和研修,尽快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3.全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角色意识的转变。尽快实现由教学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教学行为的转变。由模式化传递知识转变为个性化创造发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课程开发建设的过程、社区文化共建的过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3)树立生本意识,形成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彼此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模块内容

1.领会四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必须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是内容规范,即“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

 第二是能力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

 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

 2.准确掌握选修课的内容标准,要抓住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目标。

 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有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模块的要求把握。

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与实践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多渠道信息来源、新时期青少年新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率全局,就将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范,生活的无序。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评价事物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应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开展,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对待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化。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形成方法、主动发展。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6.重视与其他学习阶段课程的衔接和其他德育途径的联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作为中学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渠道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和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育的继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7.走出教育教学改革误区,切实改变教学“一阵风”、“一边倒”的现象

受教学评价功利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难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防止走入如下误区:教学内容泛化、知识技能虚化,教材和文本被冷落,教学过程海阔天空,认知失去支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强,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普遍价值,曲解文本、案例的本意和思想导向;教学中过于标榜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出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现象,不理解教育无痕化的意义;重形式轻使用,教学过程形式化,为收集信息而收集信息、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为课堂丰富多彩而使用现代化设备、对话变为问答、有活动没有体验,忽视教学资源的恰当、充分利用,把简单的教学问题复杂化;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滥用赞赏而缺少批评、重视成功教育而回避挫折教育,重视尊重赏识而忽视正面引导,重视自主学习而排斥接受性学习,等等。

(五)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全省各地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大资金投入,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

2.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逐步建立本校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

3.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4.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除完善原有的课程资源外,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要充分认识乡土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加强开发利用意识。

5.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在进行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6.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课程目标的展开与实现服务。教师要积极参与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网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五、课程评价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按照《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的基本要求

1.把对思想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

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师在具备课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因此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的变化;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全面反映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表现。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评价对象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也发挥了集体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给予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学发展的功能。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学生以激励,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收集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地肯定,客观的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发展。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要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要着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行为的变化。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考试评价中,要进一步探索考试命题改革,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要认识客观性试题在考核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多种题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模块评价包括以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为基础的评价。两个部分各自所占的比例由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探索确定,建议先按3746实施。

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可参照“附表一”进行,各地各校也可以结合实际并参照“附表一”对评价要素和标准进行细化或改进。

学生学分的认定,以模块评价结果为依据,由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学时数,学习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达到合格者,给予本模块的学分。为了监测和调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省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规定实行。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应该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情况、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课程开发利用能力。

教师教学评价可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教师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各地各校要努力探索与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可参考“附表二”确定,各地各校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附表一: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表

模块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评定等级

1

2

3

4

态度与方法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习惯良好

 

 

 

 

学习方法正确

 

 

 

 

作业完成情况

 

 

 

 

合作与交流

能够正确表述

 

 

 

 

尊重他人意见

 

 

 

 

参与小组合作

 

 

 

 

出勤情况

未出勤时数及原因: 

出勤时数:

突出表

现成果

(可附相关资料)

学生自评

自评意见:

  自认等级:        本人签名:             时间:          

同学互评

评定意见:

 

  评定等级:        组长签名:             时间:          

教师评价

教师评语: 

 

  总评等级:        教师签名:             时间:                 

 

附表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项目表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等级

A

B

C

D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准确、全面,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层次清晰,操作性强,符合实际,反映学科特色。

 

 

 

 

二、教师行为表现

(一)教师素养

教态认真,服务意识强,价值观取向正确,为人师表。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教学内容熟知,语言准确、清晰、形象生动,有条理。

 

 

 

 

板书工整,设计合理,恰当使用教学多种教学手段。

 

 

 

 

善于驾驭课堂教学,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富有特色,有创新。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1.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深化、应用,处理好教学预约与课堂生成关系。

 

 

 

 

2.知识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事热点,教学处理有创意。

 

 

 

 

基本知识和技能到位,概念、观点正确。

 

 

 

 

3.能力

准确、恰当、熟练地运用教学工具。

 

 

 

 

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全面发展,有效合作,主动探究,生生、师生互动充分。

 

 

 

 

4.情感价值观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相关教学要点的教育价值。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

 

 

 

 

(三)教学方法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教学目标转为学生学习目标。

 

 

 

 

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角度回答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情感投入程度,通过交流、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使教学立体化。

 

 

 

 

结合教学媒体来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三、学生行为表现

(一)学生学习目的与状态

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充分。

 

 

 

 

善于利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国内外时事热点。

 

 

 

 

每个学生能够自始至终地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倾听、接受、修正别人的意见,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参与课堂表现

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当堂理解知识点。

 

 

 

 

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思维开阔,富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

 

 

 

 

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讨论性学习,能自我演绎学习内容。

 

 

 

 

学生精神面貌饱满,情绪积极,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四、教学效果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综合印象良好,达到教学目标,师生满意。

 

 

 

 

五、教学特色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含教科书)

 

 

 

 

在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

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和结业考试,我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考试实施方案将结合其它相关规定另行制定实施。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六、课程保障

1.成立专家组,建立课程指导制度

成立甘肃省省级思想政治学科专家指导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定期开展活动,对全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各设区市、州、县(市、区)要相应成立由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试验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地方高校的有关研究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对辖区内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拟定本辖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

各级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探讨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并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省、市、州、县()各级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学术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教学研究。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案例分析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为教师学习研究、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搭建坚实的平台和开辟宽广的渠道。

各地教研部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对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

2)研究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3)组织、指导教师及时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过程的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确保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5)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6)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引领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7)评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论文,构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

3.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各地学校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人数,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要选配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培训网络。

在师资培训中,建议加强管理,包括训前、训中和训后管理:(1)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包括课程理论专家、课程管理者、教学研究人员、优秀教师;(2)除了集中培训之外,更多采用重点下移,送训下基层的方式,争取更多的骨干教师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培训;(3)培训方式重视实用性,以实际案例分析培训为主,让教师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4)训前要加强研究学员情况和课程要求,科学设置作业,要求学员认真思考完成。

各地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省、设区市、州、县(市、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

4.做好评估督导工作,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课作为特殊的一门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市、州课改指导小组要配合教育局和教研室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州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学科指导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片,不断听取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州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各普通高中学校的领导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工作。

通过教学评估,对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广大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编辑:李祖全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园区 730311 0931-290586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